Sunday, December 15, 2013

本土的可貴:談影劇的語言

朱真一

來看顧高齡的母親,陪母親看她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的CD。看完客家電視台的<花樹下的約定>連續劇,寫了篇小文,對電視台拍製這電視劇的用心大大地肯定及讚揚,但在客家庄不用或太少用客家話大為感嘆。從電視台的回覆文中隱隱地可看出(客家雜誌20096),他們是想討好及爭取非客家人的觀眾,多用台灣的華語,以為這樣可以增加收視率。
不 管什麼理由,扭曲而改用非當地語言,不能達到增加觀眾,反而有反效果。其實用當地的語言來表達當地的本土文化,最真實最適當也最有藝術文化價值。英、日、 韓劇在台灣盛行,都使用他們劇情地方的語言,這樣才自然而真實,只要有字幕,大家都可瞭解。客家電視台為討好更多數的非客家人,不但喪失設立客家電視台的 最大宗旨,可能反而損失更大。
最近看了另外幾部舊電影,更有這份感觸。最明顯的是前後看<看海的日子><童年往事>兩篇電影,比較這兩電影有極明顯的差別,不只是語言上,其藝術文化價值更顯著。這兩部電影分別於19831985年拍製,在仍是相當極權不民主更不本土化的時代。
陸小芬演當妓女的白梅,妓院、生長或義父家庭的九份以及其他幾乎所有演出的鏡頭地,都是講福老台灣話的地區。從頭到尾全部用台灣華語(國語)演出,不但白梅甚至與老輩的義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或社會上的鄉民大眾,就是客家人的我都不會欣賞這種扭曲,「聽」起來的非真實故事之感,尤其看那些講華語的老輩,就有感到彆扭很不舒服,更一點也不感人。陸小芬演技再好也沒有用,雖然她得到代表官方的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
<童年往事>就 不一樣,劇中的祖母及父親在世時,家中全部用客家話,用廣東老家的語言,最能表達電影想強調他們的懷鄉心態,來台灣只是暫居之地而已。電影中其他的語言也 反映導演侯孝賢成長過程中的環境與心態,他學生時代成長在高雄鳳山地區,也一樣表現那時代學校不准用台灣語言,社會上用不同語言的現象。祖母用老家客家話 跟當地麵攤販老闆講,老闆當然用福老台語。這些真實感的劇情,<看海的日子>用華語絕對不能表達。
<童年往事>也有一短暫的妓院場合,有些鏡頭有點類似,由於使用福老台語就有不一樣的感覺,真實得多。台灣社會的場合應以當地的台灣語言進行,我喜歡這種真實感,想來演員們才能盡興地演出。看CD 的封套,這電影在1986-1987年的亞太、西柏林與鹿特丹的影展得獎。外國人看台灣的影劇,雖不知台灣語言的複雜性,只要有英文或任何適當的字幕,他們可以瞭解,更看得出來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彆扭不感人的演出。
另有一點感想,我注意到<看海的日子>是中國電影公司製作,大概代表官方政策的作品,為了宣揚「國語政策」。<童年往事>的封套沒說明製片公司(大概是盜版本,封背面用簡體字), 鐵定不是官方製作,因為有明顯的異議色彩。作品想表達的意義如台灣語言的壓抑,政府的虛假,社會不公等等戒嚴令下的現象。就像文學為什麼異議作家寫出好作 品,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異議人士較多,因為他們寫真實感情,不像郭抹若之流,寫史達林偉大的鋼之類言不由衷的詩。語言也一樣,不必為政府服務或利益著想,要 真實。
<海角七號>的成功有很多人評論,不必多討論,該使用日語、福老台語、華語或英語就看其自然場合下,女主角友子及大大的母親,開始都用華語,但當快到結尾談日本男人拋棄大大外祖母時改用日語,最真實最自然。其他的場合也類似,如友子自言自語時用日語,該講什麼話時用什麼話。
<一八九五>也 有一樣的好感,不會為了客家人把那些土匪的鏡頭改用客家話講,也用華語來宣告清廷的頒令。不同地區用不同腔調的客家話,不會只用最多人使用的一種。順便一 提,這些演員中不少非客家人,短時間內學會字腔正圓的客家話。連有名氣的大演員,都沒困難學會客家話,對想學客家話的非客家人,這電影應是一個很好的鼓 勵,希望客家電視台也以這電影當模範,多要求演員們學客家話, 拍出更好的電視劇。
坦白地講,我一向很少看電視連續劇或電影,連美國的熱門連續劇也很少看,更不是寫影、劇評的料子,只是對語言較有興趣,因對台灣的語言尤其客家話的沒落憂心,寫出一些感想,向客家電視台建議。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 大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