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19

客家台灣文化獎:得獎團體

客家台灣文化獎得獎團體

    客家風雲雜誌社、三台雜誌、客語辭典委員會、寶島客家電台、台大客家社、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美濃愛鄉協進會、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山狗大樂團、藍衫樂舞團、新客家廣播電台、中原衛星電視台、交工樂隊、開典文化工作室、中原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客家文學雜誌、台紅茶業文化館、大漢之音。

Saturday, January 19, 2019

客家台灣文化獎-個人1.楊鏡汀 2. 葉倫會

客家台灣文化獎--個人
1. 楊鏡
2. 葉倫會
 個人報導

 1) 楊鏡汀




從一個獎開啟投身客家語言文化推展之路

客家臺灣文化獎第三屆得獎者楊鏡汀期許該獎「獎不停
                                                              (撰文者:楊毓雯)
○○1990年,楊鏡汀獲北美客家臺灣語言文化基金會頒第三屆「客家臺灣文化獎」該年同獲此獎者還有一位是羅肇錦,因為這個獎,他得到新竹縣客家文化研究學會的夥伴們贈匾祝賀,這是個極大的鼓舞,他始終津津樂道地說:「這是    第一面無青天白日旗个獎牌。」由於這個獎,堅定了他投注於客家語言文化研究推展之路。 

○○1990年代臺灣開展了復興母語運動,楊鏡汀是新竹地方鼓動這股浪潮的先行者,1980年代他邀集地方關心客家語言文化之士,共同成立「新竹縣客家文化研究學會」,致力於客家語言及地方文化的保存、研究和推展。為擺脫局限於地方社團的性質,該會後來在1992年向內政部登記更名為「中華客家臺灣文化學會」,現名為「客家臺灣文化學會」,近三十年來,陸續發表了36本研究成果,關照的層面和觸角除了客家語言文化,還擴及於地方史料的發掘研究、地方信仰、客家宗親社團乃至教育問題等範疇。如:《先民拓土的歷史見證》(范明煥編,1997)、《民俗文化古蹟探考》(楊鏡汀編,1996)、《客家信仰九獻禮暨四季福》(羅文生、羅瑞霞,2011)、《宗親會探討:沙勞越董楊宗親會與新竹縣楊姓宗親會之比較》(楊毓雯,2004)、《新竹縣國民中學本科教師授課及兼代課之調查研究》(徐家光,1992)。

○○該會在他的堅持下,每年至少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一部著作),年年都辦理一次成果發表會,不曾「跌工」。尤以2007年「北埔事件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和2008年「竹東大圳竣工80週年暨紀念林春秀公逝世50週年學術研討會」吸引了許多學術界菁英前來發表、討論,內容尤其精彩。

○○1993年,他應新竹縣政府之請,親編《客家語——新竹縣母語教材(適用本)》做為新竹縣小學客語教學教科書,後又擔心授課的老師缺乏備課用書而造成教學上的困難,復編寫《海陸客語教學指引》,提供授課教師參考,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本客語教材。他所執掌的研究學會,在其經營擘畫下,陸續發表《客家俗諺選集(第一輯)》(楊鏡汀,1990《客家話——橫山小謎語》(蔡苑清編著,1992)、《漢文教學的回顧與母語教學的展望》(楊鏡汀,1992)、《客家話——新竹趣味俗諺》(蔡苑清編著1997)、《客語(海陸)羅馬拼音教材》(詹益雲編著,1998)、《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詹益雲編著,1999)、《客家語言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協辦,2001)等,在客語教育的內涵上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為了推行大家說客語,他在大學為鄉土語言教師講授母語教學課程,更積極參與客家公共論壇,對客家事務和母語教育政策不斷獻策建言,至今耄耋之年仍擔任客家委員會之諮詢委員。

○○他在地方文史研究方面,以北埔事件歷史的考證最具學術貢獻,著作屢獲臺灣史蹟源流會論文獎。2008年他主編《北埔事件:一百週年紀念專刊》一書,獲國史館臺灣文獻會著作獎肯定;2011年又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頒臺灣文獻研究獎。在客家語文方面亦多次獲得大獎:教育部客家母語研究著作獎(1994)、臺北縣第一屆薪傳客詞創作獎(2006、教育部首屆客家文學創作獎詩類(2008)、國際審美學會國家藝術成就獎─客家文化類2011)以及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2014),2015年獲得客家委員會肯定,受頒客家貢獻獎

     近幾年來,他將精神放在客家詩的研究、創作和提倡上,有別於現代新體詩,他獨鍾於傳統客語詩和客家俳句(三行詩),每每受邀各大學,向青年學子教授客俳創作,鼓勵年輕人用客家語寫詩,將短詩融入生活,得到大學生們熱烈的回響。他認為三行詩彷彿是生活的簡訊,題材可涵蓋的範圍極廣,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任何事均可發揮,藉倡作客語三行詩,讓客家新生代尋求自信心和認同感。為此,他陸續發表《通俗客詩小集2009)、《老大份客詩小集》(2011)、《寫作客俳大家來──客家俳句研習教材(一)》(2012)等詩集,後兩本成為他為大專生上課的教材。至今,他仍維持每天以客俳寫作日記的習慣,希望能推廣客家俳句,落實於教育和社會生活當中。

○○ 今年「客家臺灣文化獎」將頒第三十屆獎,他感心於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聖路易分會朱真一先生,以及北美客家臺灣語言文化基金會幕後所有的贊助者為鼓勵倡導客家語言文化,解囊集資犧牲奉獻三十年來一路堅持,如此情懷,令他肅然起敬,看到朱先生的努力,他由衷希望大家共同來推薦朱先生獲選客家委員會終身貢獻獎得主,獲獎獎金得以讓他把「客家臺灣文化獎」繼續「催」下去,年年薪傳不絕。
            

2. 葉倫會

客家台灣文化獎得獎人       葉倫會

葉倫會簡介(1947~)

葉倫會桃園市新屋區人,生於1947515日,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喜讀傳記文學,受歷史學家蔣廷黻「記得張騫的人多?還是記得司馬遷的人多?」的影響,因而認為紀錄歷史比創造歷史重要。

我國海關源自英人赫德,保留日記、旬報、月報、年報或十年報告書的習慣,這些紀錄成為研究我國經濟史的第一手史料。任職海關時,鑑於海關有留史的習慣,利用公餘時間,蒐集海關史料並將其整理,發表於專業雜誌或學術刊物,受到方家的重視,旋奉關稅總局詹德和總局長之命,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籌備海關博物館,因而持有博物館人「勇於學習,樂於分享。」的胸襟,經由閱讀、分享而加速自我提升。19961114日海關博物館開館後,主動擔任該館附近之台北霞海城隍廟導覽志工,負責大稻埕逍遙遊的導覽,開啟對台灣史的認識、旋發現大稻埕名人中有許多客家前輩(如鄧雨賢、徐傍興….),他們默默的對台灣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透過演講、導覽和寫作,將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

2005年自公職退休,為回饋社會給予的學習機會,陸續擴充導覽路線至台北城、萬華、雙連打鐵街和大龍峒,希望後代子孫研究這一代客家史的學者、專家,不必像現在人找尋早期客家史料這樣困難,發願為客家紀錄歷史,而且從底層的庶民說起,透過資料蒐集、踏查、口述訪談等寫下一篇又一篇的紀錄,如台北市和新北市義民祭典的源起、演變(建議新北市客家義民文化祭發放「義民平安米」),早期客家人在大台北地區活動,台灣客家聚落的鄉情文章,透過葉倫會的部落格(20163月點閱人次超過九十萬)、客家雜誌、台北市客委會出版的「客家文化季刊」、新北市客家事務局出版的「新好客都」等的報導,成為研究客家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參考資料。此外,也陸續將發表的文章結集出書,出版著作有二十餘本,專問探討客家者有「溫送珍回憶錄-真情實話」,「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5)」,成為研究客家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接受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訪談都會客家人時,即被安排為2015年第一位人選。

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紀錄所見所聞。秉持只有公益沒有個人的想法,陸續導覽台北市其他地區,迄20163月,累計導覽873次,演講次數超過五百。台北市客家主題公園暨新北市三峽客家文化園區為提升其志工知能,特別邀請為其志工演講「導覽技巧」,獲得很好的評價。此外,為了回饋故鄉,亦擔任桃園新屋客家聚落導覽,如國立台灣大學邱榮舉教授率領的客家研究中心老師和學員、客家雜誌舉辦第二十五屆全國客家夏令營新屋聚落的導覽老師,因為完成「新屋人談新屋人的故事」,並將這個構想,請新屋愛鄉協會一起找尋熱忱的新屋人,為自己的故鄉寫故事。

2006年起,不論演講或導覽,都寫一篇近千字的隨筆,將文章PO到「葉倫會的部落格」,受到社會大眾的好評,迄20163,,超過九十萬人次點閱,光是「校長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3)(校長篇)」的點閱人次即超過一萬。

寫作、導覽或演講時,強調自己是客家人,以客家人的觀點切入,技巧性的引出客家先賢在台灣發展史的獨特貢獻和重要地位,客家傳統文化是台灣發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主持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即邀請學有專精的客家鄉親擔任講師,如2015年上半年十三位演講人中,有彭一剛、黃和琴、呂惠玲、涂泰成、張正田等為客家鄉親。

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鑑於參加者眾而且覺得獲益良多,2005自公職退休,願意為台灣走到走不動為止,為紀錄客家紀錄寫不動為止。迄2015年年底,大稻埕逍遙遊舉行440次,每次導覽,經由獨特的詮釋方式,強調客家前輩在大稻埕奮鬥的過程,如茶葉從業人員、客家中醫師,如莊淑旂;音樂家有鄧雨賢;醫師有徐傍興、郭內科、邱內科…等,屢屢就鄧雨賢和其他音樂家對鄉土的貢獻做比較,強烈建議在台北豎立鄧雨賢銅像,或就對棒球的貢獻,若建成圓環無法再從事商業運作時,宜改設徐傍興棒球紀念館,提升客家先賢在都市的能見度。讓生活在台灣的居民,知道客家先賢為台灣默默奉獻的偉大事蹟。

以台北為主題的導覽或演講,講得最多的,是桃竹苗地區客家鄉親將其生產的農作物,如茶葉、大菁、樟腦等,經由淡水河河系運到大稻埕,再轉銷國內外的過程,對台灣經濟、文化成長都有卓著的貢獻。此外,將大稻埕客家人的故事整理後,發表於台北市客家委員會出版的文化季刊,或新北市好客都等,做為傳述客家史料外,也讓更多鄉親知道客家人在台北奮鬥打拼的事蹟。這份努力,自2015年起陸續發酵,台北市客家社區大學屢屢應學生要求,舉辦尋找客家人在台北的足跡,請葉倫會擔任導覽,每次導覽,都讓出席朋友看到客家前輩在雙北市不同地區的打拚痕跡。

曾在綠色和平廣播電台擔任認識台北節目主持人,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舉辦兒童客語演講比賽時,獲邀擔任評審,魏錦方董事長說是評審態度最公正者。新北市中和區藝文協會客語演講比賽評審。

長年擔任公益導覽,視為神明保佑和社會大眾的愛護,像過河卒子般,努力向前,誠如陳石山律師在「校長的故事-台灣家人的故事(3)」序稱許平日所做所為幾乎都是「不忮不求」,鮮少注意回饋,惟先後獲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頒發傑出校友獎;國際扶輪3480地區,或台北西門、台北華麗扶輪社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這些榮譽全由主辦單位主動發掘並予以頒發,則是義民爺的保佑,因而在該廟重修牌樓時,追隨溫送珍等客家前輩捐獻一對石獅,置於牌樓下。

2015年,客家委員會主動發掘為客家貢獻獎候選人,除感謝前輩栽培外,也視為義民爺的保佑,盼義民爺保佑客家鄉親、客家傳統文化永遠在台灣,乃至全世界繼續發揚光大。

客委員會鍾萬梅主任委員囑2016428日下午二時至三時,即該會主管會報時,對該會科長級以上長官演講「十步之內有芳草」,探討何謂客家文化暨傳承方法,秉於常期參與庶民文化傳承的經驗,從簡單的生活方式找到文化傳承的重點,再以悠悠哉哉心情,分享優質的客家文化暨源遠流長傳承下去的方法,獲得與會長官高度的肯定。

現職

台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主持人

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1997~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大稻埕老街攝影巡禮導覽志工(2005~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雙連打鐵街史蹟巡禮導覽志工(2009~發願走到走不動為止)

台北城開心史蹟巡禮導覽志工(2010~)

萬華史蹟巡禮導覽志工(2011~)

大龍峒史蹟巡禮導覽志工(2016~)


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

海關博物館創館館長

中華民國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我國代表(2002~2004)

綠色和平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客語演講比賽評審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顧問(2011~2016)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編著新北好客都季刊編輯顧問(2012)

台北市教育局出版國中鄉土教材「台北古今行」指導教授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百週年校慶出版「典藏北一女」指導教授

榮譽

國際扶輪3480地區扶輪百年頒發傑出職業成就獎(2004)

台北市成功高級中學傑出校友獎(2005)

台北西區扶輪社傑出職業成就獎(2012)

台北華麗扶輪社頒發職業成就扶輪禮讚獎(2012)

出版圖書

中華民國海關簡史等二十餘本,

捷運綠寶石、台北孔廟文化之美、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台北城逗陣行、台北城的故事、走過大稻埕(兩本)、台灣燈塔的故事(三本)、南港的故事、台灣神明的故事、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1)(2)(3)(4)(5)、積福和養生….

和客家有關的圖書為真情實話(溫送珍訪談錄)、台灣義民廟的故事、台灣客家人的故事()()()(4)(5),每本書除贈送國內外重要圖書館外,免費贈送有緣人。積福和養生出版十幾萬本.,受益人數數十萬人。.

葉倫會獲獎

葉倫會自1997年起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嗣後紀錄導覽地區周邊的歷史,不曾奢望獲獎,卻陰錯陽差的獲「2015~2016年度客家台灣文化獎」。訊息公布後,陳石山律師告知:「這個獎項未受政治污染,獲獎是項榮譽。」,國立台灣大學邱榮舉教授說:「這是大獎」。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劉潤惠台長指示主播訪問;六月十五日亦到台灣廣播電台,接受鍾麗香主播訪問,講得最多的是客家人在台北的足跡。

客家台灣文化獎--總論


客家台灣文化獎--總論

團體: http://newhakkatw-chu.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24.html
個人: https://newhakkatw-chu.blogspot.com/2019/01/2.html


請看客家系列及語言/文化 

客家台灣文化獎:

緣由
       海外客家台灣人lau()社團對台灣客家文化个()沒落感到憂心,故所1988年決定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用來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lau推廣个人士或團體。每人或社團頒獎牌lau獎金 $1,000美金,由美國个客家台灣人社團提供。

        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不限客家人,凡認同台灣,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居住地佇台灣或海外全有資格。研究或推廣个定著愛係()立足佇台灣介客家鄉士文化歷史語言。文化一詞凡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等全算係文化。

申請/推薦/審查/宣布辦法。
        逐年推薦/申請個人或社團對客家台灣文化有貢獻个資料到albert.chu@slu.edu或寄到Dr. J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係有人愛推薦,定著愛先lau候選人聯絡,請佢提供正確个資料。請送資料去上址。可以用任何紙張,提供姓名、地址、聯絡方法外,主要寫出對客家台灣文化个貢獻。

        因為有成就个人大部分歲數較(kha/ka)大,後生人盡難有人推薦,盡難得獎。後生人會優先考慮,後生人規定滿40歲以下个後生人。

        資料整理後,送分各贊助社團,各自評選得獎人一位或多位,選擇方法條件由各社團己家決定。不過有下列共識:研究或推廣个愛係台灣个客家文化,推廣个或申請資訊愛正實可靠(不能膨風或寫不正確个客家台灣文化)。盡量不考慮政壇人物,尤其愛參加選舉者。盡量鼓勵用己家个時間、金錢、精力從事推廣客家台灣語言文化者或團體。

頭擺介得獎人或社團
    客家風雲雜誌社lau三台雜誌得到1988年第一屆客家台灣文化獎,以後得獎人或社團:彭德修、客語辭典委員會、楊鏡汀、羅肇錦、陳運棟、鍾孝上、鍾肇政、郭春林、楊兆禎、李勝良、李能祺(李喬)、黃子堯、劉添珍、寶島客家電台、張秋台、邱善雄、曾昌發、鍾榮富、Paul McLean(麥煜道牧師)、徐登志、台大客家社、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美濃愛鄉協進會、鄭榮興、顏志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山狗大樂團、藍衫樂舞團、林柏燕、范文芳、新客家廣播電台、中原衛星電視台、交工樂隊、開典文化工作室、中原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羅能平、徐兆泉、陳康宏、林勤妹、馮輝岳、涂春景、曾彩金、張義品、李貴盛、黃永達、詹益雲、陳永陶、張捷明、古國順、何石松、徐木珍、賴碧霞、廖金明、邱從容、邱一帆、張鎮堃、葉日松、客家文學雜誌、彭玉芝、邱榮舉、林國隆、吳川鈴、黃鼎松、曾喜城、江秀鳳、羅慶士/台紅茶業文化館、何來美、邱英政/大漢之音、范佐雙、呂金守、徐玉佳、黃元姜。湯華英、鄧維順、邱春美、胡永鋒、龔萬灶、葉倫會、黃山高彭學堯、謝宇威、邱星崴。曾文忠、彭阿木、黃玉晴(最後三名2017/2018年度)

請看其他報導:
1) 客家台灣文化獎:成立,審查,得獎人(開始十幾年)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05/aurora-10-17-09-nba-taipeiwelcoms-nba.html
2)客家台灣文化獎 (2016年報導;在葉倫會部落格,[客家人故事(6)3篇])
http://ylh515.pixnet.net/blog/post/45041946 (文章難找,請看轉載於下2)
3) 己家故鄉个文化騰手救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045fe23-78a3-432b-ab7e-f079a3f97320
4) 北美洲客家文化獎創辦(林光華)




          客家台灣文化獎三十週年慶        楊鏡汀

客家台灣文化獎
旅美精英所開創
評審制度最公正
三十年來盡光旺
全美同鄉恁熱誠
小額捐款毋識停
津笐仔米推文化
永世難忘獎助人

1988年,旅美精英創立客家台灣文化獎,對台灣客家社會影響非常大。新竹地區自解嚴後(1987)就成立「新竹客家文化研究學會」,由筆者主持,後來向內政部登記,改名為「客家台灣文化學會」,致力於客家歷史、語言、文化等各個面向之研究,1990年即榮獲該獎,這係 第一面無青天白日旗个獎牌,受到盡大个激勵,近三十年來未曾停下腳步。


○○福佬人有台美獎,客家人有客家台灣文化獎,共樣係由旅美同鄉所創辦,毋過性質無相同。台美獎係旅美福佬鄉親好額人獨資開創;客家台灣文化獎係全美客家鄉親「津笐仔米」(小額捐款,見註1)辦起來个獎項,完全符合台灣客家鄉土文化與精神,年年舉辦,難能可貴。


○○第一屆頒分兩家雜誌(註2),各500元美金;第二屆頒分教會客家字典作者彭德修摎苗栗客家字典編輯委員會,各750美金;第三屆頒分兩位客家文化推廣者,各1000美金。接續下來年年維持1000美金,三十年來毋識跌工。


○○茲將客家台灣文化獎簡介、得獎名單摎第一屆至第三屆捐款鄉親大名列出如后,感謝客家台灣文化獎个創始人朱真一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聖路易分會以及全美客家鄉親熱心捐獻,勞苦功高,精神可佩。
1:津笐仔米,客語音tsin  gon  r  miˊ,「津」與「揝」、「攢」同義,有積聚之意。笐仔米,指小竹筒裝的米。

      註2:分,客語音bunˋ,即「給」之意。



客家台灣文化獎  簡介

壹、1988成立

貳、發起及承辦單位: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聖路易分會(秘書朱真一)

叁、原始捐贈者:朱真一、陳書芳

○○為紀念陳進祥及朱金波醫師而創設「客家台灣文化獎」,鼓勵研究、推廣客家台灣文化,如:歷史、語言、文學、民俗、藝術等為宗旨。

肆、第一屆

一、捐贈人:

○  朱真一、陳書芳、廖坤塗、林益顯、楊正芳、林秀三、林尚武、羅健琢、劉明鈞、謝清建、利國柱、張世加、巫雅良、謝寬仁、黃娟、湯猛雄、徐寶乾、蔡智明、盧昌平、簡林美枝、溫碧謙、吳運東、藍敏惠、周廷潮、林文信、黃辰一、范良信、范德豐、甘義任、林明璋、楊貴運、曾敏政以及幾位美國同事。

二、評審:

○     陳秋鴻、陳達孝、郭正光、徐寶乾、簡林美枝、范佐村

三、得獎者:

○     客家風雲雜誌、三台雜誌    (各美金500元)

伍、第二屆

 一、捐贈人:

(一)捐給教授協會  聖路易分會者

○○  曾盛政、蔡希科、范良政、黃辰一、張世聰、羅應智、譚正

○○  陳鄭春芳、朱楊美華、陳文雄、陳明真、甘吳真真、羅應聰、

周鄭翠琴、巫廖錦姬、鄭俊郎、楊貞雄、林逸民、陳澤華、

林潘美弘、楊昭榮、利邱澄枝、陳李秀琴、黃達燐、鄭天助、

林茂德、張陸滿、何啟垠、Carnahan夫人

(二)捐給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者

○  李常吉、陳秋鴻、李彥慈、葉吉福、謝清健、陳憲全、陳玉惠、李元照、邱鳳英、古秋娥、張天亮、張微宗、彭賢森、林正剛、張貴洋、蔡希科、陳增銘、許忠允、宋金標、徐明燈、鍾博史、王德助、郭正光、劉永斌、吳月英、陳淑媛、林明璋、王嘉銘、黃禮隆、彭文貴、陳憲全、蘇壟驥、蔡瑞釗、李之照、吳月    二、評審:

楊貴運、何啟垠、吳英美、劉永斌、葉日俊、鍾博史、利國柱、

朱真一

三:得獎者:
○     彭德修、苗栗客家字典編輯委員會    (各美金750元)
、第三屆
、捐贈者:
○     謝王冰娥、陳朱秀菁、陳林智惠、李有強、張瑞春、林文信、廖顏雅幸、蔡亦民、朱向陽、譚朱春惠、曾朱春美、朱春容、朱守正、朱真一張欽次、黃邱月珠、江昭儀、江國昭、江運貴、范德豐、方菊雄、羅應智、陳書芳、楊錫鈿、張貴洋、劉富雄、曾信夫、徐健一、陳增銘、吳運東、林洪謙、郭正光、劉張明美、吳幸枝、林文男、甘義任、林益顯、傅堯喜、徐國政、彭佳久、李朝宗、盧昌平、陳宗男、蔡銘祿、范良政、古榮一、范振聲、潘文貴、湯猛雄、吳登中、卓正宗、徐寶乾、張翁秀惠、林武男、溫蔡明珠、陳明真、陳文雄、余金榜、傅澄淇、羅吳芙美、蔡明殿、徐福棟、何文亮、李茂輝、馮健宏。
、評審:
○  陳明真、林啟賢、陳書芳、朱真一、湯猛雄、林正剛、馮健宏、劉永斌
三、得獎者:
    楊鏡汀、羅肇錦    (各美金1000元)

 歷屆客家台灣文化獎得獎人一覽表

屆次
年份
得獎人
1
1988
      客家風雲雜誌、三台雜誌
2
1989
      彭德修、客語辭典編輯委員會
3
1990
      楊鏡汀、羅肇錦
4
1991
      陳運棟、鍾孝上
5
1992
      鍾肇政、郭春林
6
1993
      楊兆禎、李勝良、李能祺李喬
7
1994
      黃子堯、劉添珍
8
1995
      寶島客家電台、張秋台
9
1996
      邱善雄、曾昌發、鍾榮富、Paul Mclean、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10
1997
      美濃愛鄉協進會、台大客家研究社、大隘文化生活協進社、徐登志
11
1998
      鄭榮興鄭榮興採茶劇團、顏志文、山狗大樂團
12
1999
      林柏燕、范文芳、藍衫樂舞團
13
2000
      新客家廣播電台、中原衛星電視台、開典文化工作室、交工樂 團、中原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
14
2001
      羅能平、徐兆泉、陳康宏
15
2002
      涂春景、林勤妹、馮輝岳
16
2003
      張義品、曾彩金、李貴盛
17
2004
      黃永達、詹益雲、陳永淘
18
2005
      張捷明
19
2006
      古國順、何石松
20
2007
      徐木珍、賴碧霞
21
2008
      邱從容、廖金明、邱一帆
22
2009
      葉日松、張鎮堃、文學客家、彭玉芝
23
2010
      邱榮舉、吳川鈴、林國隆
24
2011
      江秀鳳(江嵐)、曾喜城、黃鼎松
25
2012
      羅慶士/關西台紅茶業文化館、何來美、邱英政/大漢之音
26
2013
      呂金守、徐玉佳、黃元姜、范佐雙
27
2014
      湯華英、鄧維順、邱春美、胡永鋒
28
2015
      葉倫會、龔萬灶、黃山高
29
2016
      彭學堯、謝宇威、邱星崴
30
2017
      曾文忠、彭阿木、黃玉晴

      授獎單位:北美客家台灣語言文化基金會 (聖路易
贊助單位: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華府);北美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美洲臺灣客家聯合會;休士頓客家文教基金會

2) 客家台灣文化獎       葉倫會

源起

美國聖路易台灣人教授協會為鼓勵國人對台灣客家語言、文化的研究、提倡及推廣。1987年年底,發起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這個構想獲得美國僑界熱烈的響應,紛紛捐助經費。1988年起,客家台灣文化獎按年持續的頒發,這份毅力,正是客家人千年、萬年都要堅持的傳統精神。1989年,即第二屆起,華府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亦贊助「客家台灣文化獎」。

朱真一和「客家台灣文化獎」

創辦「客家台灣文化獎」的靈魂人物,首推1940年生的朱真一(Jen-Yih Chu MD, Ph.D),朱博士是新竹縣人,新竹中學畢業後考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1965年自台大醫科畢業。旋赴美留學,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

20068月,朱真一自職場退休,擔任名譽教授。惟他不以醫病為滿足,擴充服務範圍,踏入醫人或醫國的領域,關懷臺灣的歷史和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除專業著作外,有 《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每年回到台灣時,都用心的和相關人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文化獎獎項

朱真一和其他旅居美國的客家鄉親,希望台灣客家文化能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1988年起,為提升客家文化的傳承,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及推廣的人士或團體,由美國客家台灣人社團提供獎金。發給得獎個人或社團獎金$1,000美金,獎牌由客家雜誌社製造。並在客家雜誌社每年舉辦的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幕典禮時頒獎。迄2016年,舉辦了29屆。

「客家台灣文化獎」的範圍遍及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凡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者,只要認同台灣,對客家文化傳承有貢獻者,符合傳承台灣客家鄉士文化歷史語言者,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也不在乎其是否住在台灣,都具備獲獎資格。依歷年客家台灣文化獎得主的身分觀察,對象極為廣泛。


透明的審核流程

申請者需於每年四月底前,將個人或社團對客家台灣文化有貢獻的資料送給Dr. JY Chu,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MO 63104。可以用e mail,也可以用紙本,提供姓名、地址、聯絡方法外,主要寫出對客家台灣文化的貢獻。惟主文不宜超過5A4紙,每份推薦書不得超過3A4紙。

聖路易台灣人教授協會收到申請人的資料,經整理後,分送各贊助社團負責人,一個月內,由其各自挑選得獎人一位,選擇方法、條件由各社團決定。不過認養單位有下列共識:研究或推廣項目為台灣客家文化,推廣或申請者提供的資料需真實可靠(不能膨風或寫不正確的客家台灣文化)。盡量不考慮政壇人物,尤其愛參加選舉者。盡量鼓勵用自己出資,如提供時間、金錢、精力,從事推廣客家台灣語言文化者或團體。615日前宣布獲獎名單。

朱真一等主事者發現歷屆獲獎人的年齡層偏高,為了傳承需要,特別保留一份給未滿四十歲的年輕人.這份思維,值得從事客家文化暨傳承工作者注意和學習。









                                                            

○○